微志书
志达中学旧址位于天津市河西区马场道123号。由张岫溪创办于1933年,校址初设于英租界56号路(今和平区西安道45号)。翌年2月增设天津私立志达小学。1937年初迁移到特一区(今河西区)马场道49号(今123号)。
图为志达中学旧址
志达中学校歌为:荟萃人文渤海之滨,集英才乐育天真。梗楠作器桃李当春,要裕吾知,修吾德,健吾身。勇朴诚勤,昭示谆谆,乘时光须日日新,学成致用,希望无垠,是校之光,家之宝,国之珍。
该校师资力量强,善于因材施教。著名学者书法大师津沾大学中文系主任吴玉如曾任该校国文教员。中国树皮结构化学研究的创始人张英伯1937年从北平师范大学生物学(主系)与化学(副系)毕业后,曾在该校任教一年。1943~1945年著名学者吴小如曾在该校任国文教员。被誉为华北数学四大金刚之一的边叔扬曾任该校数学教员。包于轨(1903~1971),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毕业,曾任该校国文、读经教员。王福重于辅仁大学化学系毕业,曾任该校化学教员。
图为志达中学高中部第一届毕业女生合影
1944年,志达中学成立自发的学生进步组织——鸣新社,其成员三分之一是志达中学学生。鸣新社自办的刊物——《鸣新》周报,主要内容是隐晦地表达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也刊登一些如何做人的文章,倡导做一个有道德、不随波逐流的人;还通过诗歌歌颂祖国大好河山,表达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此外,也刊载过反对封建礼教的文章。周报在当时起了一定的启蒙、鼓动作用。鸣新社的人员也不断发展,前后共有成员20多人,还团结了一些要求进步的学生。
抗战胜利后,志达中学的历届毕业生组织了志达中学校友会,筹办了一所志达平民义务小学。学校不仅给谦德庄等地贫寒子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还宣传爱国思想、革命道理,把这些劳动人民子弟作为开展革命斗争的后备力量。后来学校又办了两个成人班,收的是东亚毛纺厂等工厂的工人。学校教师教得热情,学生学得认真,校风正派,成绩显著,深受谦德庄一带劳动人民欢迎。学生最多时达到200余人。
1945年9月,国民党教育部公布《收复区中等以上学校学生甄审办法)》和《收复区中等学校教职工甄审办法》两个文件。声称要通过考试进行甄别审查,不合格的要取消学籍或解聘。这件事激起广大师生的强烈不满。天津市公立、私立大中学校共30余所,在中共地下党领导下采取统一行动,成立了天津学生联合会。接着组织集会、示威请愿,与国民党当局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志达中学约30人参加了向国民党教育局的请愿,通过反“甄审”斗争,再次锻炼了学生运动骨干,进一步团结了广大师生。日本投降后,天津人民仍在苦难中挣扎,不少学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教师工资微薄,难以糊口。天津“学联”决定,学习上海学生,开展“敬师助学”运动。志达中学学生积极参加了这一运动,组织领导者是孙锡九和李正之。
1947年5月20日,志达中学有100余名学生积极响应市学联号召,参加了“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游行示威。
1952年天津市人民政府接管了私立志达中学,学校改为公立中学并更名为天津市第二十二中学。1955年8月该校高中部师生并入天津市第四十一中学。1978年天津市二十二中学撤销,全部教学设备和部分教师及全体学生并入四十一中学。2003年,晋升为市级重点中学。2005年,被命名为天津市首批历史名校。
图为天津市第四十一中学外景
学校遵循“诚、勤、勇、朴”的校训,坚持“敬业、竟职、镜己、竞上”的教风和“思想、思问、思恭、思义”的学风。学校先后获得天津市普教系统先进集体、文明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三A”学校、实施《中小学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示范校、艺术教育特色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义务教育示范校、义务教育完成率先进单位、优秀家长学校等称号。
校徽
请对我们本次服务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