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编研
溯 源
法鼓,始于400年前,兴在清康、乾盛世;衰在军阀混战、日寇入侵。法鼓一词源自佛教,是指法堂上做法事时专用的鼓。
杨庄子,旧名杨家庄,相传系杨家庄祖先杨洪于明代永乐初年(约公元1403-1404年)随明成祖朱棣扫北迁徙至此,同时移民的有张、李、于、孙等姓,因杨姓移民最多,故名杨家庄。这里原为一片荒地,居民择高地建村。清乾隆四年(1739年)《天津府志》卷八记载天津县百村名中即有“杨家庄”了。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津门保甲图说》记载“杨家庄在宣家楼之北,相连曰郑庄子……共一百六十三户。大口五百七口,小口三百八口。”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第一次海河裁弯取直的时候, 原来海河东面的杨庄子村开始坐落于西边。杨家庄在新中国成立后改称杨庄子。如今,杨庄子坐落于河西区东部,泛指南北大街中段两侧一带,约1平方公里。
杨家庄永音法鼓是在天津民间流传很久的一种娱乐庆典活动,作为民间花会约形成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传承至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其伴随民间居住村落而自然形成,被当地村民由衷地倾慕热爱,会员多为世代相传。2008年,津门法鼓·杨家庄永音法鼓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杨家庄永音法鼓
表演形式
永音法鼓主要表现的是太子出游的场面,整个仪仗执事都是太子出游时随身带的东西。一般情况下出会的人数40人左右,分“文场”“武场”。“文场”即仪仗队,出场时按顺序排列,鱼贯而行。“武场”俗称“家式”场,主要是各种打击乐按一定的词牌、曲谱演奏。曲牌有《富贵图》《阴阳鱼》《对联》《八卦图》《绣球》等。如果连续演奏全部的曲牌,叫“满堂”;若演奏《富贵图》《阴阳鱼》《对联》,称为“前三套”;若演奏《四时如意》《八卦图》《绣球》,则称为“后三套”;若仅演奏《对联》,称为“单套”;若将《对联》和《绣球》两个曲牌联奏称为“双套”;演奏全部曲牌加间奏和绕鼓套称为“一品”;演奏全部曲牌开转奏绕鼓套称为“二品”。但,每个版块演奏后都要有“上擂”。“上擂”是演奏的最高潮,情绪饱满、节奏欢快,其势如狂风骤雨、电闪雷鸣、万马奔腾、鼓声震天、钹铙翻滚,使观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永音法鼓平日练习,受邀参加各种庙会、演出、踩街等活动时,称为“出会”。出会时会标开路,手旗护卫,门旗前导,纛旗殿后,九龙灯昂首其间,气势磅礴别具特色。出会时,有行会和设摆两种表演形式。行会,就是按照指定的路线在街上踩街、表演,此时武场的乐器配合敲打常行点,掌握队伍行进的节奏,引导现场气氛;设摆,就是在出会表演的地方,将文场和武场的器具按照顺序摆放和表演,晚上设摆还要点上灯彩。
杨家庄永音法鼓的演奏现场照片
法鼓会的角色,主要是武场的鼓、钹、铙、铛、镲铬的综合表演,以及文场的挑茶炊子的行会时的表演。这些表演者为素妆,统一穿着。
【鼓】永音法鼓会的老鼓鼓皮是江豚皮,绷得太紧了出来音不好听,所以敲之前要用水润。表演前和表演中间休息时,都要润一下。天热天干的时候敲出来的音不好听,越阴天声音越好。
【钹、铙】钹、铙的飞(敲、舞)法有独特的技巧:节奏、姿态,也可以说是一门艺术,具体演出的动作,分为扯旗儿、卷帘儿(六九钹)、跨鼓、叠金钱等。
钹、铙的飞(敲、舞)法
扯旗儿,分左右两个动作,是指一个钹缨子举到高点时,另一个很快地平行着甩出去,这个钹缨子和那个钹缨子,形成个三角旗儿似的形状。做右扯旗儿这个动作时,左手要将手背贴近面前,从头的右侧绕道脑后边,再过来到面前,动作要到位,否则,一是动作不好看,一看跟没工夫似的,再一个,容易磕着头面。
卷帘儿(六九钹),分大、小卷帘儿。这个高潮的动作要领是,需要把钹悠出去。在训练的时候也一定得回头,一方面是看看后面有没有人,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动作好看,鹿回头似的,四五个人一起回头。另一个要领,是打钹者身体要弓步后仰,钹在胸前和头的周围做动作。小卷帘儿在做时,动作是在面部前,而大卷帘儿是要求过顶。
打铙的动作比较小。铙分阴阳面,专业术语叫滚铙,滚着阴阳面中的铙心,打出来一个花。打铙主要是根据光打,白天有阳光,晚上有灯彩,铜质的铙反光,翻腾几下就能打出光花。铙的舞姿有:捞月叠花、左右开弓、缠头裹脑等。
抖钹
永音法鼓有坐敲,别的法鼓没有,就是钹、铙面对面坐着敲。因为如果打一个满堂(曲套组合术语,下同),时间差不多近一个小时;要是打二品,要一小时五分钟;要打一品时间更长,可能要一小时一刻钟。这里面还分咬家伙(咬五套,一种合奏曲套的叫法)。
坐敲和站敲不一样,站敲可以把家伙甩起来;坐敲,不能甩,只能往腿上撂。抖钹的时候出去,回来以后撂在腿上。坐敲钹心可以亮出来;站敲不行,钹心得搂着。行会的时候没有坐敲,固定表演的时候累了,可以坐着敲。
早年杨庄子法鼓出会都要扛凳子,就是为了坐着敲。现在出会时间不允许,只给几分钟的演奏时间,基本以站敲为主。
杨家庄永音法鼓蕴含着一定的文化内涵,硬对、软对上都有诗词绝句,均有教育意义。主要包括仁义礼智信、忠心报国、二十四孝、三国演义等等选段都在那上面写出来,有字画,有诗词。
【铛】铛子的点儿,是半个鼓的点。借助手腕抖出来的点才能有韧性。 打铛子的,是给鼓“补空”的。鼓不是一直响,有高潮,也有自己的休息阶段。鼓手打完三个高潮后,需要休息一下,铛子在这期间,必须要打响。
【镲铬】镲铬其实就是砸拍子,法鼓会上的拍子,必须相当准,既不能抢,又不能压。因为鼓是变化的,有高有低,有强有弱,等鼓休息时,镲铬就必须把拍子控准。一般都是教练掌握镲铬。
【咬五套】永音法鼓的绝活之一。即每打一套曲牌,还要返回来分别咬钹、咬铙、咬镲铬、咬铛子,最后咬鼓。
近现代发展
解放前永音法鼓出会,主要是在庙会上。杨庄子庙会每年的四月十八举行;邻村的挂甲寺庙会二月十九举行;在土城一带的土城庙会(也就是在如今的新城小区一带),四月二十八举行;还有大直沽庙会,是五月初二。此外,每年七月十五在杨庄子的庙前广场举行盂兰胜会,法鼓会到时要搭棚设摆,敲一天一宿。解放前的正月十六,永音法鼓会在本庄庙前的大众公所前也会设摆。大众公所是庄里的有身份地位的人在一起喝茶聊事的地方,法鼓会的东西也存放在那里。到演出那天,乐器直接搬出来,就可以直接演奏。
新中国成立以后百业复兴,各种广场民间艺术纷纷登场亮相。1952年,永音法鼓老会曾参加全市的民间文艺汇演,赴京参加华北地区文艺调演。改革开放后,自1979年起,经民办公助,增添道具、培养新秀,阵容不断扩大。花会从原本只有三套曲谱、一只破鼓,逐渐发展到拥有四五十人、行当齐全,相继在海河之春、人民公园灯节花会、宁园津沽花会、杨柳青法鼓汇演、乐园国庆活动、月季花节、妈祖节花会等大型活动中表演。1989年2月,获全国第二届龙潭杯花会表演优秀奖。
当代非遗保护与传承
杨家庄永音法鼓老会发展至今已历经8代传承,历200余年历史沧桑,期间朝代更迭、天灾人祸,几度沉浮……。然而他们以民间集体收藏、保护的方式,真真切切地为我们留下了一笔无比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历史记忆,一段民间信仰佳话,一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作为一种民间音乐和民间舞蹈表演技艺,永音法鼓会的表演和以前相比,在规模、人数、设摆(文场) 和武场方面已经大大地被简化了,这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一个危机。
进入21世纪后,市、区两级政府积极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和保护工作,至2008年,津门法鼓·杨家庄永音法鼓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证书。2024年5月,永音法鼓会参加了天后宫民俗文化展演。
法鼓, 是一种封闭性强的艺术形式, 它不受外界干扰, 逐渐形成独有的“乡音”, 这一特点也凸显出地理空间环境变迁下, 基于群体完整的人文空间保持的重要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杨家庄永音法鼓的传承一度出现了危机。作为一种民间艺术,永音法鼓的传承机制本以师徒传承、家族传承为主事方式,同时具有鲜明的集体性,地域性特点。旧时,法鼓会的成员由村民组成,目前,城市化水平提高后,杨家庄这个百年古村落,早已消失不复存在,以前生活在杨家庄的村民,拆迁后搬家到了河西区小海地、河东区万新村等地。且法鼓会演出并非商业活动,成员以义务演出为主,没有劳务报酬,目前法鼓会出现了后备力量不足、无固定演出场所、资金不足、社会关注度较低等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使法鼓会有更好的发展,杨家庄永音法鼓创新了传承方式,摒弃“ 传男不传女, 传内不传外” 的会规, 拓宽招生渠道, 门槛放宽, 广招门徒。开展非遗进校园,进行传承讲座,为广大学生讲述永音法鼓发展史及现状,让学生近距离去感受每一样乐器,提高学生对于法鼓学习的积极性。先后去天津音乐学院、河西区上海道小学梧桐学校、河西区滨湖小学进行学术讲座,并在三所学校建立非遗法鼓特长班进行技艺传授。组织一批有底蕴、有热情的骨干教师,挖掘非遗特有的历史文化、地理环境、名人雅士,创编以《杨家庄永音法鼓老会的文化遗产档案丛书——天津皇会(冯骥才著)》开设课程,让孩子们学习、传承最淳朴的传统技艺。如今,这一古老的非遗技艺不仅成为河西区梧桐小学等学校的特色文化品牌,更成为传承非遗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载体。
传承谱系
杨家庄永音法鼓队自成立以来,以师徒传承发展至今,已延续210年,共8代传人。
第一代:杨方(清乾隆年间)
第二代:唐老井(生卒年不详)
第三代:杨金才(1859年-1931年),天津海河杨家庄人。
第四代:杨春方(1888年-1971年),天津海河杨家庄人。李玉奎(1901年-1977年),天津海河杨家庄人。
第五代:陶兰波(生卒年不详),天津海河杨家庄人。李玉恒(1903年-1983年),天津海河杨家庄人。
第六代:杨惠友(1924年-2006年),天津海河杨家庄人。
唐恩成(1922年-1988年),天津海河杨家庄人。
第七代:杨奎举(1935年-2023年)男,天津市河西区杨庄子人。九岁即拜第六代传人杨惠友为师,学习永音法鼓,钹、铙、铛、敲打随意,样样精通,技巧高超。2008年被认定为天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吴强(1970年生人),男,天津市河西区杨庄子人。十一岁开始跟随杨惠友学习法鼓,深受师傅喜爱,得到师傅真传。至今已全部掌握永音法鼓五种打击乐器、演奏技巧和曲谱,也是目前老会唯一一名掌握全部技能的传承人。2019被认定为天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陶学宝,男,师承杨惠友,学习打钹,打铙技艺。
于金琦,男,师承杨惠友,学习打钹技艺。
张旭生,男,师承杨惠友,学习打钹技艺。
张永旺,男,师承杨惠友,学习打钹技艺。
第八代:吴漾(1997年生人),吴强之子,自幼跟随吴强学习法鼓,学习打鼓、打镲、铛子等乐器,目前已掌握镲、铛子等乐器的演奏技巧。
(本文根据区档案馆及区文化馆提供的相关资料编辑整理而成)
请对我们本次服务评价: